(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天得捞一千多斤死鱼,已经有个把星期了,损耗超万斤!”
近段时间,广东的生鱼养殖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病害侵袭,养殖户损失惨重!“我这塘生鱼已经发病有一个来星期了,这几天每天都得让工人捞走一千多斤死鱼,你这边看看有什么办法帮忙治疗好。”江门睦州生鱼养殖场梁老板(化名)对当地某品牌药店负责人说道。据其介绍,梁老板从两年前开始在当地养殖生鱼,这塘发病鱼是去年6月份左右定的塘,放养密度在10000尾/亩,当时总共放了6万尾朝鱼,目前塘里面预计有7-8万斤之间。
“刚发病的时候,第一天捞了几十斤死鱼,但后面每天都在增加,这几天每天都是上千斤的死亡,到目前为止预计已经损耗接近一万来斤鱼了。”该养殖场一位正在打捞死鱼的工人反馈道。
“梁老板这塘生鱼,通过解剖可以发现病症非常明显,属于典型的诺卡氏菌引发的病害,但是由于他们在前期养殖过程中用药不够规范,导致现在的一些抗生素很难起到作用,而且肝脏也很差,水质指标一般,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还是得先做下药敏实验,同时从体质、水质等多方面入手才行。”当地药店负责人刘老板(化名)说道。据介绍,近期当地生鱼发病的情况非常严重,是诺卡氏菌病发病高峰期,不少塘口都出现损耗。
“我们这边十塘鱼至少有五塘鱼发病,但现在生鱼行情这么差,大家也不舍得下药,一个塘一天控制死亡量在几十条内,大家都觉得可以接受!”江门养殖大户胡老板说道。受消费市场波动影响,加上饲料涨价,成本剧增,2023开春至今的生鱼一直处在亏本状态,大鱼2斤上5成统货价最高不超过7.5元/斤,一斤亏本超0.5元/斤,“暴富鱼”变“破产生”,大大打击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中山三角这边超80%的大生鱼塘都在发病,比较严重的塘口一天死亡量接近两千条。”中山三角润和水产技术服务站邓店长反馈道。据介绍,近期中山生鱼养殖面临弹状病毒病、诺卡氏菌病、腹水病等问题缠绕,其中发病频率最高的属于诺卡氏菌病。“目前市场上处理诺卡氏菌病主要以内服拌料为主,但治疗时间会比较长,而且很难断根。”邓店长补充道。
“这段时间广东的水温高,鱼应激大,鱼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鱼的很多病害都很容易爆发。”某饲料公司华南区技术经理曾经理反馈道。
根据笔者查询资料可知,诺卡氏菌病是鰤诺卡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鱼体发黑,体表鳞片脱落出血,严重者体表溃烂,鳍条基部出血,内脏、肌肉等布满白色结节,部分出现鳃丝白色结节或烂鳃,偶有眼球凸起。该病流行季节长,2-12月均有发生,在珠三角主要在5-10月水温25℃以上高温季节易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巩华认为,该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养殖过程主要通过做好清塘消毒、苗种检疫、提高鱼体免疫力等措施进行预防。即在放苗前充分晒塘,并使用生石灰等彻底消毒、碱化底质,在养殖中后期则需要定期改底,避免有机物沉积塘底而酸化,这是预防诺卡氏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严格控制水质指标如亚硝酸盐和氨氮,少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该病发生后,应该分离病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该菌敏感的国标渔药进行治疗,避免盲目用药,同时对养殖水体等使用复合碘等进行消毒。“在高温季节,生鱼的诺卡氏菌大多经肠道感染,内脏特别是肝脾肾等容易受到影响,在春秋相对低温的时候,经皮肤和鳃感染的较多,在临床上要注意区别。”
“在流行季节,养殖户应尽量避免大量换水等强刺激性操作,可采用国标渔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以减少水体病原菌。同时,尽管目前生鱼的行情一般,但也要保证适量投喂,增强营养保健,提高鱼体抗病能力。此外,如是二龄鱼发病,由于产后体质弱等原因,往往治疗难度很大,成本高,疗效差,在必要情况下建议尽快卖鱼,以减小损失。”巩老师最后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