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管理、侵犯隐私,这些对成长的危害,可能远甚于违禁物品本身
【资料图】
近日,吉首市某中学学生反映学校通知学生需提透明袋装书,不许背书包上学。
11月4日,媒体从涉事学校处获悉,此要求是为了防止学生带油腻食品和电子产品进教室。涉事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学生带粉等早餐到教室里,冬天教室开空调,一教室都是油烟味;还有部分学生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到学校,如果放在书包里,门卫也不能翻书包。
↑新京报视频画面
透明袋能否缓解书包“盲盒”的焦虑?从各地教育实践来看,放任各类违禁物品进入校园,确实危害不小。从校方角度出发,一眼看穿学生有没有“夹带私货”,确实是管理捷径。相比学校管理人员搜身翻包,查找违禁物品,透明袋给彼此留了面子,管理效率似乎也得以提升。
然而,效率与公平并举,尊重人、培养人、成就人,才是教书育人的本意。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的形成,需要引导和信任。如果像防贼一般搜查,突破隐私边界,恐怕透明袋只会让更多学生关上心房,躲进更隐秘的角落。
评论区就有网友留言,透明袋也可能藏着“不透明”,比如“把英文词典中间挖空,藏一部手机带进学校”。可见,校方想要加强校园秩序维护,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却需要从正面入手,由内而外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若一味想要“看透”孩子的小心思,逼他们成为“透明人”,只会适得其反。
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从来不是复杂性问题的解药。新世代学生更注重隐私边界、更看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更加独立有个性,也因此,建构健康有序的校园秩序,更加需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具体而言,防止学生带油腻食品和电子产品没有问题,但如果用错方法,只会是缘木求鱼。“不许背书包”如果属实,是将复杂的教育管理,简化为物理透明化,用最低成本实现表面“秩序”。换个角度,如果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即便“有形的书包”不见了,以侵犯学生隐私为代价的管理,可能会制造更多“无形的心门”。
值得追问的是,如此反常识之举何以出台?期待当地教体局的“核实”能给出一个答案。无论如何,严禁手机进课堂、禁带油腻食品,为孩子身心健康护航,关键在于理解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并站在学生视角,帮他们找寻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支点,摆脱对于“垃圾食品、垃圾内容”的依赖。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面对电子产品等“奶头乐”效应,身为成年人的家长和老师,尚且机不离手,一味训斥,像防贼一样防孩子,只会让“为你好”的苦心,被视为成长的囚笼。
教育界有一个定律:关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大于教育。我们期望的校园,不应只是一座管理的围城,更应是一片吸引孩子的阳光与沃土。而真正好的教育,应从播下“信任的种子”开始。刻板管理、侵犯隐私,这些对成长的危害,可能远甚于违禁物品本身。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静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