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杏坛”指的是孔子讲学的地方。

2、杏坛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


(资料图)

3、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

4、《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5、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6、”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7、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8、研究考证“杏坛赞”御碑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

9、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

10、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

11、”睹物思人,命琴而歌。

12、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

13、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14、”“杏坛”代指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15、历史典传《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16、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17、”本来,按晋人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清代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

18、但一种流行的附会说法却以为杏坛就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

19、宋时,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

20、故现在的曲阜孔庙实有杏坛。

21、由此可见,“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

22、孔子杏坛讲学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

23、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

24、这一天,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

25、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

26、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

27、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28、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每日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

29、《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0、”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凡都有道德、学问的追求,即使处于困境,仕途不达,亦能保持操守, 《孟子·尽心上》 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1、”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

32、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

33、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

34、"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杏坛”,原指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现在泛指教书授人的地方.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