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之一 ,进展期食管癌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然而,食管癌早期发现的话,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但是,如果病变大于3/4周径,手术后发生食道狭窄却几乎是100%,这就意味着患者几乎不能吞咽食物了。
张女士63岁的时候,确诊为环周食管早癌。她说:“不幸中万幸早期发现了,医院赶紧给我做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把癌细胞都剥干净了。”谁知,手术仅一个月后,她就发生吞咽困难,只好回医院做食管球囊扩张,不到3年,张女士反复做了近20次球囊扩张,还做了放射状切开等治疗。她说:“每次效果只有十天左右,然后又吞不下饭了,最后只好做了胃造瘘,直接用肚子吃饭了。”去年10月,听说东方医院有办法,她赶紧约了东方医院徐美东教授门诊。她说:“三年不吃饭,闻到饭香就掉眼泪啊!”神奇的是,3个月后,张女士就拔掉了胃管,直接用嘴吃上了饭!5月31日,她告诉记者:“当美食通过食道时,那种幸福是无法言表的。”
这种无法言表的幸福,68岁的王叔叔和75岁的张叔叔也将体会到。日前,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北院执行院长、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徐美东准确地把为他们个性化定制的水囊覆盖在术后产生的创面上。两位患者先后接受了esd和水囊技术,大概率不会受吃不了饭的苦了。
那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徐美东解释得很形象:“皮肤破个口子都会产生疤痕,食道覆盖着粘膜,粘膜下是活动力很强的肌肉,只要吞咽食物,相当于把手术后形成的创面不断拉扯,自然就会形成大面积的疤痕,食道就狭窄了,吞不下食物了。”徐美东是个爱动脑筋的专家,他首创发明了这种自控式防狭窄水囊,通过鼻腔,将水囊放到食管创面上,把食管撑起来,不让疤痕收缩;需要吃饭的时候,把水放掉,就像把塞子拔了,食道又通了,不影响吃饭。
这项水囊技术给预防esd术后狭窄的临床难题一个优秀的解答——让原来esd术后近100%的狭窄率降低到了10%以下!据悉,该装置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cn 211584837 u)。目前,该项技术已着手准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装置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徐美东团队中的练晶晶医师透露,团队每年完成食管早癌esd手术百余例,而大部分为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回顾性研究显示,口服激素联合自控式防狭窄水囊导管的方法将环周食管esd术后狭窄率下降至8.1%,实现了环周食管早癌患者行esd治疗的可能,使该部分患者免于外科手术或姑息性放疗等,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另外,该装置用于难治性食管狭窄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每年接收数十例来自全国各地的难治性食管狭窄患者。
责任编辑 徐玲
文字 张琪
来源 浦东发布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